等待光明的孩子们。李承峰摄
才仁4岁那年,他的哥哥出家了,临别前哥哥对小才仁说:“想我的时候你就看看月亮,那里有光,有光了就能看到我了。”哥哥走了,小才仁始终记得哥哥的话,每当想哥哥的时候就去看月亮,可是哥哥常想、月亮却不常有。
小才仁的家在海拔4700米的青海省玉树县结古镇玛比多琼村。当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金太阳援助工程”项目安装太阳能的施工队到达才仁所在的村子时,小才仁问:“叔叔,你能把太阳变成月亮吗?”“我们就是来安装月亮的!”“以后是不是天天晚上都有月亮啦?”“是的!”“太好啦!”小才仁高兴地蹦呀跳呀,围绕着施工人员,捡拾一些剪下来的线头。
施工人员开始并没有在意,直到发现小才仁把捡拾来的线头接起来铺在自己家里,才明白小才仁是希望自己家的灯快些亮起来,这样就可以早点看到哥哥了!
迎接夜晚的光明
高原上,还有许多像小才仁这样的孩子在等待着夜晚的光明。玉树县下拉秀乡塔玛村小学、塔马村格吉卡点海拔4400米,有90户人家478人和149名师生;下拉秀乡钻多村玛祖拖点海拔4300米,有11户63人;下拉秀乡高强涌点、高强村小学海拔4100米,有20户人家130人和102名师生——他们,都在急切地期盼着光明。
2011年,“金太阳援助工程”项目为玉树地震灾区捐建“两校四村”6个项目的太阳能小型光伏电站。
自从有了电,有了太阳能,玉树县下拉秀乡高强村的村民们已经开始使用电灯,电视机、电冰箱、音响设备也样样齐全。
看到外面的世界
太阳能光伏电站不仅给孩子和村民带来了明亮的夜晚,也搭建起偏远村庄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莫木克村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叶城县柯克亚乡的一个维吾尔族聚居的小村庄,由于太偏远,乡政府把它排序为11号,所以也被当地人称为“十一村”。
由于地处偏远,电网无法覆盖,村民长期生活在没有电的状态下。学生们只能借助“烛光”自习,无法通过电视等媒介了解外面的世界。近10年来没有一个外边的姑娘嫁到这里。
去年12月,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援助的莫木克村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工程终于建成,基本解决了这里300户村民家庭照明、村小学照明以及收看电视和公用电磨的用电问题,村民终于可以对外面的世界有更多的了解。
当新疆喀什首个公益性光伏电站实现通电时,十里八村的维族民众就像过节一样带上地毯、身着盛装,聚集到莫木克村载歌载舞,庆祝从此告别无电的生活。兴奋的图尔洪村长突然大声宣布:“如果有人敢破坏电站,就把他赶出村子!”
告别进山挑水的日子
在边疆地区,有些村庄除了需要解决用电问题,还需要解决饮水安全问题。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地区伊吾县前山乡石磨沟村地处天山山脉,属于高寒高海拔地区,以放牧为生的村民每天都要步行几公里到山脚下由融雪汇集的水潭里取水。
由于青壮年多在外打工,村里多是老人和孩子,取水来回一趟要一个多小时。如果是冬季冰封,取水就更加困难。而且附近几十平方公里的牧民经常带着数百只牲畜到水潭饮水,直接导致了水源污染。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在创先争优活动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从水环境保护基金中拿出100万元,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为水潭修建了防护栏,将人畜饮水水源分离。同时,在村子里搭建水井房,建设取水窖和蓄水窖,铺设了两公里地下输水管道,把干净的水引入村口,不仅方便了村民取水,而且解决了人畜共饮可能造成的污染问题。
2011年8月16日,伊吾县前山乡石磨沟村哈萨克村民身着民族服装,伴随着鞭炮声载歌载舞,庆祝泉水引到了家门口,从此告别进山挑水跑半天的历史。
当清冽的泉水从水管中直接注入每家每户的水桶时,一位哈萨克族的老阿妈不停地说:“你们帮了我们的大忙!”
据了解,2011年,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投入600多万元,先后为青海玉树和新疆喀什等地区的9个边远村庄和3所高原学校建设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和饮用水房,使3000多名藏族、维族和哈萨克族群众从此用上电灯,看上电视,喝上干净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