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环保的世纪,全球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危机,已威胁人类健康。因此,环保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也是社会的潮流趋势。在物质文明飞猛发展的时代,我们的环境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我们的生活空间也日复一日地遭到污染。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感觉应是特别明显。我们的生活被喧闹嘈染包围着,被工业的废气包围着,新鲜的空气堪称奢侈,纯净的蓝天已成为难得一见。在传统文化中, 自古以来就有亲近自然、注重生态的优良传统,如戒杀护生、不损草木、雨季安居、依山林住等,这正是传统文化本有的生态环保理念。
我们的生存环境之所以会恶化到今天这种危机四伏的地步,究其根源,就是人类的贪婪所致。欲望是无所不在的,我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会被它控制,欲望又是永无止境的,一个欲望得到了暂时的满足,新的欲望就会接踵而至,向我们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当整个社会都走向为满足欲望这一歧途时,道德就解体了,自然也就破坏了。
为了我们的健康幸福,为了人类的子孙后代,我们应深刻体会文化的缘起和自然界的因果规律,净化心灵,戒杀护生,少欲知足,勤俭节约,拯救生态,保护环境。这就需要我们每个人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尽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首先要明确幸福的观念。我们曾经从道德社会而走向功利社会的今天,这无法改变的现实并不能阻挡“一切向钱看”的冲动。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共同目标下,人的潜力得到了极大的激发。我们可曾想到,人类的创造力与破坏力几乎是成正比的。森林被大批砍伐,矿产被过度开发,野生动物被生刮活剥。或许它们都被转换成了大家梦寐以求的财富,但自然却因此而成为贫瘠。财富很快就会用完,树木又需多久才能成林呢?生态又需多久才会恢复呢?
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把自然中的一切都变成了钱、钱能买到的或许也只有钱了,我们又将如何生活?众所周知,没有汽车、手机等……我们同样能生存,但如果没有食物和水,又能维持多久呢?更不必说我们离不开的空气了。因此,大自然提供的一切才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财富决不是生活的唯一目标,更不是幸福的唯一保障。因此,从传统文化的观点来看,幸福离不开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同时幸福又来自于自然的馈赠,来自于自然的哺育。所以,保护自然也是获得幸福的必要前提。只有认识到幸福的真正内涵,我们为寻求幸福所付出的努力才能行之有效。
第二,要深明传统文化的缘起论。传统文化环保思想的理论基础就是缘起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一偈颂揭示了事物存在的内在联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互相影响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也就是说,世间万物决不是自存独立的。人与动植物,社会与自然,有情与无情,都是相互依存,因缘和合的。没有清净的水源,我们会干渴而死;没有绿色的植物,我们会窒息而死;没有稳定平衡的食物链,我们会饥饿而死。人类生存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也正是释家所说的“依正不二”。同样在儒家文化中,也崇尚天人合一的境界,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人生的真正享受,将人与自然的感应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第三,必须改变生活方式。生存离不开必要的物质条件,但我们该如何追求利益呢?从传统文化的观点来看,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一体的,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也是一致的。但是很多人都是急功近利的思想,使得人们寻找一切可能致富的捷径,毫不考虑这些短期行为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在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迅速遍及中国大地,但在农民们富起来了的同时,被占用的耕地有多少?被污染的河流有多少?如果说农村致富是以丧失土地为代价,那么都市繁荣又是以什么换取的呢?为了满足日益膨胀的物欲,多少资源被无谓地消耗了?试想一下,每年用于包装的材料要吞掉多少森林;要制造多少垃圾?我们将有用的资源变成无用的垃圾,仅仅是为了刺激一下人们的消费欲。我们是否想过,带动消费的同时,就是在鼓励我们浪费——浪费所剩无多的自然资源!
每个人都知道,节俭是我们祖先们千百年来倡导的美德,但在今天,我们轻易地丢弃了这个传统,仅仅是几年的时间,我们好像习惯了一次性消费。我们即使有这种消费的财力,但我们是否有此种消费的资源呢?如果这也是现代文明的产物,那也只能是文明的耻辱。听了现代人的消费口号“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是什么消费理念呢?人类要改变生存环境,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观念,回归到自然的生活方式。因为贪欲,人与人争,不惜违法犯罪;国与国争,不惜发动战争;人与自然争,不惜自掘坟墓。你看!大富翁把玩一件象牙艺术品,就有一头大象葬身野外;贵妇人穿上一件裘皮大衣时,就有20多只狐狸被人活剥;吃上一碗鱼翅时,就有一条鲨鱼被杀;搬上一箱熊胆粉时,就有上千头熊被剖腹抽胆。
科技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但我们的生活并没有因此而变得轻松。相反,现代人普通都感觉活得很累,在竞争的压力下不堪重负。我们不仅累了自己,更累了哺育我们的自然。
第四,保护草木,植树造林。
在释家文化经典中,时常教诲我们不得任意砍伐树木,如《毗尼母经》中说:“有五种树不得砍:一菩提树;二神树;三路中大树;四尸陀林中树;五尼拘陀树。”又在同一经中,提倡植树:“若比丘为三宝种三种树:一者果树;二者花树;三者叶树,此但有福无过。”种植花果树木,能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给人清凉,供人花果,无不给人美的享受。
我们应该像对待母亲一样先对待大自然,像尊重母亲一样去尊重大自然。大自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更以它的宁静祥和滋润着我们的心灵。遗憾的是,现代人似乎已忽略了自然的存在。人们每天想的只是金钱事业,复杂的人际关系,喧闹的声色刺激。电力使城市彻夜灯火通明,却使皎洁的月光变得暗淡,我们已很难理解古人对于明月的眷恋,也不再对它带来的清凉心怀感恩。当诗情画意从生活中悄悄溜走时,我们越来越浮躁的心又靠什么去滋润呢?我们的真生活应是松间明月、槛外青山、松柏群吟、藤萝翳景、流水绕户、飞泉挂檐;萍花香里风清,杨柳影中月圆。春草碧色,春水绿波是我们憧憬的美好生活!在自然的怀抱中放松身心,体会一下清风带来的慰藉,泥土带来的芬芳。只有当我们真正懂得享受自然的时候,才会由衷地感激它的给予,才会珍惜它的一草一木。而不会去污染江河,那是自然的血脉;不会去破坏植被,那是自然的毛发;也不会去掠夺矿产,那是自然的骨骼。如果说自然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那么它不仅属于今天的我们,也属于我们的后代。
浙江省永嘉中学教育集团楠江中学校区 郑晓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