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不插电,就是“Unplugged”,直译为“拔掉电源插头”。“不插电生活”是指断绝现有的通讯工具联系,不使用高科技电器,回归简单质朴、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目前这种生活方式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
关注“不插电”生活,是为了让大家了解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如同透过万花筒一样,看到世界上原来还有一些人过着这样的生活。至于如何看待这种生活方式,是否会遵循这种生活方式,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他们提倡“不插电”
“放弃电动跑步机吧,你不觉得在平地上跑步更舒服吗?”
——悉尼大学“健康运动”俱乐部
“挤公交不但省钱,更是一项集散打、平衡木和瑜伽于一体的运动,自己开车哪有这种好处?”
——印度孟买“绿色环境”俱乐部
“微波炉是20世纪最不该出现的发明,它改变了生物分子结构,下一步就是改变人体生理结构。与其用微波炉加热,不如把食物放在蒸锅上。”
——澳大利亚“新家庭主妇”女性社团
“每天少看一小时电视,每个月就省下30个小时。IBM可以用30小时设计一个硬件,斯皮尔伯格可以用30小时修改完一个剧本,Gucci可以用30小时完成一张600万澳元订单。算算看,电视让你失去了多少财富?”
——澳大利亚女企业家俱乐部
代表人物之一
格瑞·西门,29年的“不插电”生活
◆格瑞·西门
编者按:
上世纪80年代,格瑞·西门(GrenadaSimon)和妻子以及3个月大的儿子一起过上了“不插电”的生活,他们在太平洋西北部的一个乡村小岛上搭建了自己的小屋,过着简单自由且不用电的生活。下面这篇文章是格瑞讲述他29年“不插电”的生活体验。
1980年夏天,我们来到了太平洋西北部的一个乡村岛屿上。尽管我们喜欢之前在旧金山的生活,可是也希望能找到一种更简单、更自由独立的生活方式。于是,我们在太平洋西北部的一个乡村小岛上搭建了自己的小屋。由于岛上没有搭建国家公共电网,所以和生活在这里的海岛居民们一样,我们需要自己发电或者干脆不用电。
29年过去了,现在孩子也已经长大了。我坐在房间里,想写点什么,记录下这近30年来不插电生活的经历。这些年以来,在生活能源上,其实我们做出的改变很小。直到去年,才在家中安装了两块太阳能电池板,主要用来为笔记本电脑供电(我现在就是用电脑在写这篇文章呢),而电脑旁边依然使用着煤油灯和蜡烛。这也恰恰证明了这种不插电生活的可行性。如果不是要用电脑写这篇文章,我们恐怕在今后几年内都还将继续过着没有电的简单生活。
不过,想要保持简单生活,这本身可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我们在不插电的生活中遇到了几项重要挑战,但是我们想了一些方法解决它们,并不断创新方法解决问题。
照明:最大的困难
最大的困难应该是照明。没有了电灯,生活仿佛回到了19世纪。厨房有两个小丙烷灯,但我们尽量不使用它们,因为丙烷是很昂贵的。其他房间都使用煤油灯和蜡烛。煤油灯在使用时候必须注意灯芯的修剪,否则很容易产生烟雾。在摆放家具时,我们充分考虑了太阳光进入窗户的角度,尽量合理布置家具(比如书桌、床等)摆放的方位,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线。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也慢慢调整了一些作息习惯。
我们曾经尝试过用太阳能发电来提供照明电能,但是,在最需要亮光的冬天,却是太阳能最不充足的时候。近年来LED灯泡的发明带来了希望,因为它们耗能非常少。现在,我们所用的夹式小书灯采用的就是LED灯泡,用太阳能充电的AA电池可供电,这解决了安全阅读和照明的问题。
烹饪:最简单的方法获得最佳美味
让我们惊喜的是,不插电式的烹饪似乎能采用较少的程序,获得最佳味道的餐点。家中使用的是老式的木料炉灶,它与现代的天然气灶和电炉一样方便好用。我们仿照乡村炉灶搭了一个多功能的整合式木料炉灶,在炒菜做饭的同时,内嵌在炉灶中水箱里的水也被加热了,实现了能源的高效利用。家里还有一个大的加热器,冬天用它来做饭。它有一个大平台,上面可放置5口平底锅,这样可以同时烹饪多个菜,大大节省了木柴。不过,用木柴烹饪从环保角度上看并不理想,所以,在更高效、更环保的炉灶出现之前,我们只能尽可能做到环保和节约用料,比如尽量选用易生长的树木做木柴、减少做饭和热饭的次数等。
建筑:学习木工制作工具
在搬家来岛上前,一位老人送给我不少他收集的古董手工工具,之后它们被充分利用起来,因为我们没法使用电动工具。我还学习了不少木工活儿和手动工具的使用方法。其实很多木工活儿用手工工具要比电动工具更方便、更安全、也更细致。其中一个很好用的工具就是锯子,除了可以切割木柴外,建造房屋时也非常实用。我们在搭建房子的时候所采用的木料都是我用锯子完成的。当然,使用手动工具干活要比使用电动工具慢得多——29年了,我们的房子可以说还不算完全建设完成。
娱乐:使用棋盘、书籍以及各种天然学习材料
没有电视、没有电影、没有视频游戏的生活,对于孩子来说是枯燥的吗?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为他提供了棋盘、手工游戏、书籍和各种各样的天然学习材料。每天晚上,妻子会为儿子朗读一个小时的故事书,有时候我们还一起在院子里玩球。儿子从没有闹过要看电视。
在过上不插电生活的第7年,我岳父带来了一个小的黑白电视,可以使用12伏电池供电。这也是我们家里第一个电器。不过当时我们只能通过无线天线收到一个台,台里也只有一个少儿节目,这给儿子的生活带来了不少娱乐性和启发性。但这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因为我们买的小型发电机用了不久就坏掉了。没有电视以后,儿子很快就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游戏和娱乐方式。之后我惊喜地发现儿子的想象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都非常强。我想,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他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被那些看似刺激,本质却很无聊的电子娱乐分心吧。
在这座岛上,其他人和我们一样过着“不插电”的生活,我们的经历并不是独一无二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虽然岛上不提供公共电网服务,但每家每户都有不同的方法来发电——采用风力、太阳能电池板或微型水力发电。最近几年发明的高效节能设备和技术,使得“不插电”生活可以更便利、更节能,也更环保。但是,我们还是更沉醉在手工建造东西、创造自己的家庭文化和更平静、更慢速的生活方式中。而我也很开心看到在不插电生活环境中长大的年轻人们,更加独立、更富创意、更加自信。
编译:小树
代表人物之二
科林·毕文,摩登原始人
◆邦彦
编者按:
2006年11月,美国人科林·毕文(ColinBeavan)开始了历时1年的环保生活。电影公司跟拍了他们一家的生活,将这部纪录片命名为《NoImpactMan》。毕文将1年的环保行动记录在个人博客上。他的博客被《时代》杂志评为全球十五大环保网站之首。
科林·毕文(ColinBeavan)被称为“真人版不插电”。这个土生土长的美国纽约人,原本在曼哈顿过着奢侈的上流生活,或许是厌倦了现代的生活方式,或许是为了唤起人们的环境意识,他带着自己的家人开始了远离现代物质文明的原始生活——整整一年不用电、不用煤气、不吃精加工食品、不使用网络。
毕文的要求很苛刻,他老婆原本是个穿Prada的时尚太太,却被勒令不用化妆品、不喝烘焙咖啡,甚至不用卫生纸。毕文把冰箱之类的家用电器全都扔了,点着蜡烛过日子——令人惊奇的是,他确实做到了。
实验初期:不制造垃圾
对于一个像毕文这样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一年要制造多少垃圾?剩菜剩饭、塑料产品、易拉罐、旧报刊杂志、各类包装盒子,以及他刚刚学步的女儿每天换下来的脏尿片。毕文的打算是,停止与废弃物相关联的消费,找出可循环的替代品。“我们总是把生命浪费在消耗地球资源上。”毕文说。他自备了一大堆瓶瓶罐罐去超市,这样就可以省下装散装食品的塑料袋;他的女儿再也不用尿不湿了,改用旧衣服做的老式尿布;卫生间里连厕纸都没有,就用水或棉布来替代;更不用说叫外卖之类的,所有的食物都是太太烹制,调味品便是用本地水果自制的果醋。
听起来够残酷的吧?在实验刚开始的时候,这一家三口的生活质量简直是每况愈下,习惯了美式消费主义的太太更是苦苦煎熬——哪个女人能忍受自己的一包包衣服、化妆品被全部扔掉呢?尽管他18个月大的女儿,被宣告不再拥有新衣服,却毅然懵懂地支持着父亲的自然生活法则,开开心心地在院子里和老爸一起光着脚丫,用力踩泡在盆里的脏衣服。
第二阶段:零碳排放
在实践了6个月的环保生活之后,毕文决定切断家里的电源。他在屋顶上装了个太阳能蓄电板,平时主要使用煤油灯、蜡烛和LED阅读灯,更不用想有冰箱、空调、烤箱的生活了。
他的太太不得不陪着他在车水马龙的纽约城里骑着自行车。超市、餐馆不再是他们生活的关键词。毕文对于节水的严格甚至到了要边洗澡边刷牙的地步。他还在家里养起了虫子——用来松土,方便种植蔬菜。他利用自行车蹬踩的力量自制了自行车榨汁机,还把菜油、烘干的苏打、醋等混合成日用清洗剂,刷碗洗盘。
其实,让一个现代人完全放弃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物品,又怎么会那么容易呢?在纪录片《NoImpactMan》中,毕文的太太凝视着橱窗中的名牌包包,并一再表示自己对于冰咖啡难以抑制的渴望,让人印象深刻。不过,经过1年的无公害生活,毕文太太的糖尿病明显好转,全家人的体重都恢复到正常的范围之内。而影片中,父女两人在朋友的花园里见到荧光闪闪的萤火虫,兴奋得欢呼舞蹈的场景,唤起了每个人心中对于自然的渴望和追求。
毕文在博客中写道:“我可不是一个只抱怨不行动的人。通过这样一种新生活方式,我要证明我们是可以既提高生活质量又避免污染环境的。”实话说,挑战工业化这个宏观制度,对于一般人来说依旧不可想象。毕文的实验,甚至不能算作具有广泛推广意义的蓝本。但他的努力向人们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环保完全可以突破现有的模式和限度,低碳、低排放的生活方式并不会牺牲幸福与快乐。当然,只要你肯这样做。
围炉碎语
找回自我,怎么样?
◆汤旖
几年前,关于电子机器人、人工智能方面的电影层出不穷,例如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人工智能》。这类电影大多是反映在科技高度发达、机器人普遍运用在各领域后,人类失去了自我生存能力,被电子机器人控制的故事。
虽然电影的情形目前不会在现实中出现,但是我们的生活似乎已受制于另一物——“电”,电话、电视机、电脑、电冰箱、电梯……“电”与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身处科技资讯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已经习惯了忙碌的插电生活,手机始终开着,电话线更是不会拔掉;电视经常开着,不是为了看什么节目,只是因为无聊或者懒惰,便宁肯做成个沙发“土豆”,也不肯到户外晒晒太阳;电脑就更不会关掉,不去网上看看热闹,这一天就好像过不下去;吹着空调足不出户;任何食物都可以丢进微波炉加热;任何衣物都可以扔进洗衣机;没有耐心让头发自然风干;平日依靠电脑打字,几乎已经不会提笔写字了……
随着各领域中各种电器层出不穷,人们对于电器的依赖度越来越高,有些人甚至患上了电器依赖症,比如“手机依赖症”。患有这种依赖症的人对手机有极强的依赖心理,离开手机就会坐立不安,没有电话打来就焦虑万分。据心理学家分析,这类人一般性格比较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常希望通过打手机来减轻自己的孤独感,一旦失去这种联系就会产生心理不适。而对电器高度依赖的背后,是电能的大肆消耗,资源的大肆消耗。
难道我们的生活只能被“电”所控制吗?如果不插电,生活还能继续吗?
格瑞·西门和科林·毕文这两位“不插电”生活的实践代表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回答了这一问题。格瑞·西门从1980年开始持续29年“不插电”生活,算得上是早期的代表。他所认知的“不插电”生活,更多的是一种“无为”和“少为”的生活方式,在拒绝使用电力的同时,利用自然物件和人工劳力替代,但尽可能地减少向大自然的索取,尽可能地降低向大自然的排放。科林·毕文的“不插电”实验生活虽然只持续了1年,但他自己开发设计了许多有趣又环保的物件,例如利用骑自行车榨水果汁、蔬菜汁。他们的努力向人们证明了一件事——低碳、低排放的“不插电”生活方式不仅能进行,还可能给人们带来以前体味不到的幸福与快乐。
身处于城市中的我们可能无法舍弃电灯,没法完全舍弃网络,但是也许能挑个周末,不插电,关了手机,闭了电视,合上电脑,抛开琐事,与家人一起露营,与朋友一道追逐落日,牵上爱犬户外信步,提起钢笔写封信,抛开打印标准的宋体,品味笔墨之香……
目前世界各地都有人组织和推广“周末不插电”运动,在减少能源消耗的同时,让心灵回归平静。很多参与者都是年轻人,特别是办公室“白领”,他们都喜欢利用“不插电”周末去户外,与大自然亲密接触。通常选择的活动有远足、露营、钓鱼、烧烤等,还有一些人甚至到郊外的农庄去种地,过一把农夫瘾。据一些户外运动俱乐部统计,近年来参加户外运动的会员成倍增加,新增会员中,将近3/4的都是在办公室工作的年轻人。俱乐部每个星期都有活动,报名人数只增不减。
家庭生活离不开插座,工作岗位离不开插头。下了班,放了假,就让自己不插电吧。适时拔去插头,与电脑隔绝,给自己留些空间和时间。诸葛先生躬耕南阳,却并未耽误其三分天下之伟略;陶渊明佳作为后人千古吟诵,不也常采菊自娱吗?
其实,充电与拔电仅是控制生活节奏的一种形式。适时地不插电,拔掉网络,也许你会连上内心。失去了电力,反而能在生活中重新找回自我。
绿色生活
体验每周一天“不插电”
在周末时安排一天的不插电生活,感受一下,如果告别了所有的电力设备,这一天的生活,也许别有一番滋味。
●把电视、DVD、游戏机、计算机、电话等电子设备通通搬出卧室,只留下一盏灯。
●停止“网游”,出门和好友见面,用心感受与朋友拥抱的热情和温度。
●离开屋子,不带手表、手机出游。好好体会什么叫做“活在当下”。
●关掉电子闹钟,拉开一点窗帘,让清晨的阳光教你什么叫“自然醒”。
●不搭电梯,改走楼梯,出一身大汗,为自己好好排个毒。
●不用跑步机,改到公园快步走,呼吸新鲜空气。
●脱掉鞋袜,光脚走草地,拥抱大树,释放体内多余的静电。
●关掉加湿器,用喷壶洒水代替,记得水里加点精油,一室生香。
●关掉空调,打开窗户,让自然的清风吹走一身燥热。
●不用吸尘器,跪下来自己动手擦地板,这可是最好的瘦身运动呢。
●用手搓洗衣服,然后把水存下来冲洗厕所、浴室。
●动手做两个爱吃的小菜,享受自己创造美食的满足感。
●不在网上种地偷菜,到郊区认养菜圃,栽种有机蔬果,为自己的健康加分。
●关掉iPad和计算机,捧起清香的纸质书,拾回专注力,顺带让眼球好好休息。
●洗完澡,让头发自然晾干,不让电吹风伤害发丝。
●不上网问“百度知道”,今天要让思考力动一动。
●自己玩拼图,折纸或做手工,送给亲朋好友。
●不煲电话粥,今天只想和家人朋友和自己谈心。
●提笔给爸爸妈妈或远方的朋友写信,纸短情长。
●不开灯,不开电视,在家里和他(她)吃顿浪漫的烛光晚餐。
●在夜里,静坐1小时,什么都不想,不动大脑不说话,让它好好休息。